北柴胡(學名:BupleurumchinenseDC.)是傘形科,柴胡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85厘米。主根堅硬較粗大,棕褐色,莖表面有細縱槽紋,實心,基生葉倒披針形或狹橢圓形,頂端漸尖,基部收縮成柄,葉表面鮮綠色,背面淡綠色,常有白霜;莖頂部葉同形,復傘形花序,花序梗細,水平伸出,形成疏松的圓錐狀;總苞片甚小,狹披針形,花瓣鮮黃色,上部向內折,中肋隆起,花柱基深黃色,果廣橢圓形,棕色,9月開花,10月結果。

分布于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和華中各地。生長于向陽山坡路邊、岸旁或草叢中。該種醫(yī)藥上應用很廣泛。

中文名

北柴胡

傘形科

拉丁學名

Bupleurum chinense?DC.

植物界

阿米芹族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傘形目

別名

竹葉柴胡

亞科

芹亞科

柴胡屬

北柴胡

命名者及年代

DC.,1930

分布區(qū)域

分布于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和華中各地

生長習性

喜暖和濕潤氣候,耐寒、耐旱怕澇,適宜土層深厚、肥沃的沙質壤土中種植

主要變種

北京柴胡、煙臺柴胡、多傘北柴胡等

亞族

葛縷子亞族

形態(tài)特征

北柴胡

多年生草本,高50-85厘米。根主根較粗大,棕褐色,質堅硬。莖單一或數(shù)莖,表面有細縱槽紋,實心,上部多回分枝,微作之字形曲折?;~倒披針形或狹橢圓形,長4-7厘米,寬6-8毫米,頂端漸尖,基部收縮成柄,早枯落;莖中部葉倒披針形或廣線狀披針形,長4-12厘米,寬6-18毫米,有時達3厘米,頂端漸尖或急尖,有短芒尖頭,基部收縮成葉鞘抱莖,脈7-9,葉表面鮮綠色,背面淡綠色,常有白霜;莖頂部葉同形,但更小。

復傘形花序很多,花序梗細,常水平伸出,形成疏松的圓錐狀;總苞片2-3,或無,甚小,狹披針形,長1-5毫米,寬0.5-1毫米,3脈,很少1或5脈;傘輻3-8,纖細,不等長,長1-3厘米;小總苞片5,披針形,長3-3.5毫米,寬0.6-1毫米,頂端尖銳,3脈,向葉背凸出;小傘直徑4-6毫米,花5-10;花柄長1毫米;花直徑1.2-1.8毫米;花瓣鮮黃色,上部向內折,中肋隆起,小舌片矩圓形,頂端2淺裂;花柱基深黃色,寬于子房。

果廣橢圓形,棕色,兩側略扁,長約3毫米,寬約2毫米,棱狹翼狀,淡棕色,每棱槽油管3,很少4,合生面4條?;ㄆ?月,果期10月。

生長環(huán)境

分布于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和華中各地。生長于向陽山坡路邊、岸旁或草叢中。常野生于較干燥的山坡、林緣、林中隙地、草叢及路旁。

生長習性

喜暖和濕潤氣候,耐寒、耐旱怕澇,適宜土層深厚、肥沃的沙質壤土中種植。生產上采取種子滋生或育苗移栽均可。

生長繁殖

1.種子滋生。播前半月進行種子解決,將柴胡種子用50微克/克的6-BA浸泡夜浸泡24小時,此后用1份種子加3份濕砂積于容器內,12天取出播種。春播或秋播均可,春播于3

2.月下旬,條播按行距30厘米開淺溝或穴播按23-27厘米開淺穴,將解決過的種子按每畝0.5-0.75公斤與草木灰充分拌勻,撒于溝內淺穴中,覆土、蓋麥桿后澆水。秋播于結凍前播種,株行距與春播相同。

3.育苗移栽。于3月下旬,將解決好的種子撒播或條播。撒播,在整頓好的畦面上作糟,將種子均勻撒于畦面、覆土。條播,按行距10厘米開溝條播,播后覆土蓋草澆水。10天左右出苗。當根頭直徑2-3毫米,根長5-6厘米時進行移栽,擇陰天,選粗壯、無病苗按行距25厘米株距10厘米,隨挖隨栽,栽后立刻澆水,確保成活。

栽培技術

1.當苗高10厘米時間苗,如缺苗及時補苗。

2.中耕除草施肥。聯(lián)結中耕除草進行施肥。苗高10厘米時,每隔10-1

3.5天施清淡肥水一次,延續(xù)施2-3次,當苗高33厘米時,培土、并施較濃的人糞尿水。第2年,中耕除草施肥2-3次。

4.摘蕾。于8-10月及時摘除花蕾和花薹。

5.排灌。出苗前要維持泥土濕潤,出苗后要小水勤澆,干旱時及時澆水,雨季要留意排澇。

主要變種

北柴胡

北京柴胡

(植物分類學報)

該變型與原種主要區(qū)別在于:下部莖生葉橢圓狀披針形,長5-10厘米,寬1-2厘米,硬紙質,兩面現(xiàn)灰綠色。

分布于中國北京、河北、山西和陜西等省市。生長于海拔560-1550米的山坡草地。模式標本采自北京。

煙臺柴胡

(植物分類學報)

該變型與原種的區(qū)別在于:小總苞片4-5,綠色,卵狀披針形,有白色邊緣,長略超過小傘形花序或僅及果傘的二分之一。

分布于中國吉林、遼寧、、山東、山西等省,海拔200-950米的山坡草地。模式標本采自山東煙臺。

北柴胡

多傘北柴胡(植物分類學報)

該變型與原種不同之處,在于分枝細而多,小傘形花序多,直徑約5毫米,傘輻亦短,長1.5-2厘米。分布于中國河北、陜西和安徽等省。模式標本采自河北小五臺山。

百花山柴胡

(新組合)

該變型與原種不同之處,在于莖上部分枝向兩側均勻開展,不呈“之”字形分枝;小總苞片4-5,橢圓狀披針形,通常超過花期小傘形花序而略長于果柄;傘輻通常8條,有時5-14條。

該變型與北京柴胡極相似,但分枝較少,不呈重復二歧式分枝。分布于中國北部,吉林、河北、山西等省。生長于海拔200-2500米的山坡草地、陰坡林下、林緣路旁及河谷地帶。模式標本采自北京百花山。

主要價值

該種中藥材為北柴胡及其三個變型,醫(yī)藥上應用很廣泛。

性味歸經

北柴胡

苦,涼。①《本經》:味苦,平。②《別錄》:微寒,無毒。③《日華子本草》:味甘。入肝、膽經。①《珍珠囊》:入足少陽膽、足厥陰肝、手少陽三焦、手厥陰心包絡。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脾三經。功能主治

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主外感發(fā)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脅痛乳脹;頭痛頭眩;月經不調;氣虛下陷之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解熱生用,用量宜大;疏肝醋炒,宜用中量,升陽中用,宜用小量。

注意事項

真陰虧損,肝陽上升者忌服。①《本草經集注》: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②《醫(yī)學入門》:元氣下絕,陰火多汗者,誤服必死。③《本草經疏》:病人虛而氣升者忌之,嘔吐及陰虛火熾炎上者,法所同忌。瘧非少陽經者勿食。

民族用藥

北柴胡

【畬藥】硬柴胡:根用于感冒,瘧疾,肋痛,月經不調《畬醫(yī)藥》。

【傣藥】柴胡(德傣),全草退熱《德傣藥》。

【蒙藥】希日-子拉(寶日車-額布斯):根用于肺熱咳嗽,慢性氣管炎《蒙植藥志》。哲格仁-西日:根治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瘧疾,肝炎,膽道感染,膽囊炎,月經不調,脫肛,子宮脫垂《蒙藥》。

【藏藥】斯惹色保:果實用于清熱,健胃。

防治方法

北柴胡的病蟲害防治主要以預防為主,一旦發(fā)生,要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藥物,減少農藥殘留。

病害:

北柴胡的主要病害為銹病、斑枯病及根腐病。銹病為害莖葉,發(fā)病后要及時清園,處理病、殘株;發(fā)病初期可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枯斑病為害葉部,發(fā)病后清園,處理病殘體,用波爾多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根腐病易發(fā)生在高溫多雨季節(jié),發(fā)現(xiàn)病株要及時拔除、燒毀。

蟲害:

蟲害主要是螻蛄、蠐螬、地老虎等害蟲,一般發(fā)生在6~9月,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天噴霧1次,連續(xù)噴2-3次即可。